志愿军,浪漫主义,影评,情怀,家国
特约作者 馆馆
《志愿军:存亡之战》(以下简称《志愿军2》)拿下今年国庆档票房冠军几乎是毫无悬念的结果。该片既是同档期里一部优秀大片,又是拿下过8.68亿票房的《志愿军:雄兵出击》系列续作,从一定档就注定会是撑起电影市场的头号选手。
《志愿军》系列一共分为三部,演员阵容强大,斥资规模也罕见,光是拍摄前后就用了399天,前期筹备更是花了两年。这样庞大的项目非常考验创作团队,好在《志愿军》系列影片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不错,叙事也各有侧重,不是简单地将一部长片切割成三部上映。
第一部里,山顶那棵屹立不倒的松树,象征着战士们永不退缩的精神,也代表着战争最后的胜利。而第二部拍的是铁原阻击战,从我追敌退的拉锯、到敌人反攻我方死守防线,再到最后的水库争夺战,战线拉得更长,也更具灵活机动性,所以视角更聚焦在战士本身,拍的是战场上一个个具体的人,和人与人之间宝贵的情感联结。
《志愿军2》有两条很明显的线,一条线是武戏,以李想、吴本正、孙醒的三重视角讲述战场的种种模样。孙醒和杨三弟是从第一部中历经鏖战活下来的人。营教导员李想是铁原阻击战的指挥,也是坚守到最后一秒的最后一人,他的欢呼与泪水都发生在战役的重要节点。
另一条文戏则更多围绕李家三人的亲情线展开,最先参加革命的父亲李默尹、同样上了战场的儿子李想,以及追随父兄奔赴前线当翻译的小女儿李晓。
作为导演,陈凯歌的个人特质很鲜明,他善于用诗意化、浪漫化的方式讲述故事,即便是战争戏,他也能从细节处抚慰人心。
在另一部战争影片《长津湖》里,有个镜头就深深印刻着陈凯歌的烙印——战士们乘火车飞驰而过,望向外面大好河山,沉重的战争即将来临,而祖国用壮阔且绚烂的日出为他们壮行,那一幕极美也极动人。而到了《志愿军2》,陈凯歌则更加发挥他的优势,把浪漫主义与家国情怀融合得十分巧妙,全片最催泪的两个意象,都带有很深的浪漫色彩和人文关怀。
一个是临行前李晓送给李想的小花。出生就分开、多年后才初次见面的兄妹俩,从互不相识到再次分别不过一天的时间,但亲情的羁绊已经在两人心中迅速生根,开出了一朵牵挂的“花”。这朵花再次出现是在战场上,李想贴身的小本子里夹着一朵干花,被他小心翼翼拿出来激励战友,战士们同样小心翼翼地传递嗅闻,隐隐花香似乎在提醒,家里还有人等他们凯旋,那是被亲人思念的滋味,是家的气息,是“好日子的味道”。还有辗转传递的一颗糖。最先是由一个小孩子夹在慰问信中寄给战士们,收到糖的人都不舍得吃,后来一直辗转传递,跨过了鸭绿江,凝结了国与家。
记得在《长津湖》上映前后,很多人质疑陈凯歌的能力是否足以适配战争大片。而这些声音直到《志愿军》系列的面世才渐渐变小。导演多年积累的个人特色或许很难抹去,但只要用心,依然能跟电影本身结合得很好,即使是看似迥异的风格,也可以找到适合自己叙事方式的切入点。
本文来源系统网络数据抓取,如不想被抓取传播,请告知删除并停止抓取传播,谢谢
特别声明:本文为城市头条城市号作者或机构上传或电脑机器人自动采集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城市头条的观点和立场,城市头条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发布平台。
版权声明:版权归著作权人,转载仅限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来源标注错误侵害了您的权利,请来邮件通知删除chengshitoutiao@139.com,一起成长谢谢
欢迎加入:城市号,开启无限创作!一个敢纰漏真实事件,说真话的创作分享平台,一个原则:只要真实,不怕事大,有线索就报料吧!申请城市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mp.chengshitouti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