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剧,主旋律
这个国庆,最火的文娱作品,是一部微短剧。
《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用穿越的方式,将主旋律叙事与微短剧相结合,其新鲜感与反差感,迅速引发了用户的激烈讨论。很多观众都在评论区表达了自己对这部创新微短剧的喜欢。但与此同时,《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也受到不少对其立场与动机的负面质疑。
这样的情况在近年来的影视作品中并不少见。不论是电影、长剧集作品都遇到过这种问题。围绕作品的热烈讨论可以看作是作品出圈的一种证明,它引起了包括非微短剧主流观众在内的更多群体对微短剧行业的关注,这对于近半年以来整体处于发展平稳期的微短剧行业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
《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剧照(图源:豆瓣)
从行业趋势上来说,微短剧更具想象力与创新性,距离年轻观众更近,也更受观众欢迎。但是现在短剧行业也有同质化、低质化、“雷声大雨点小”等问题。而《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更像是行业的一道分水岭,将微短剧推到了更广阔的大众视野中,也探索了更多的类型空间。
面对新生事物的发展,需要各方面齐头并进,唯有一个更加理性客观的外部讨论环境,才能让“主旋律+微短剧”的化学反应越来越好。否则,该类型微短剧的行业发展或将再次迎来低沉观望的状态中。 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陈晓达教授表示,“剧情片不是教科书论文和纪录片照本宣科的表述历史内容,合理虚构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权利,应该在历史基础上允许创新,让创作者有发挥的空间和余地。”
文艺作品需要发挥的空间和余地
“我本人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拍摄过多部短剧作品的导演胡玉羽在谈及《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时直言,“这部短剧在剧情上非常新颖,演员表演、导演把控都非常好,情绪点和名场面都很打动人,是一个高质量的短剧作品。”
不仅是业内人士的认可,在抖音的评论区里,不少观众也能直观感受到《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的制作水平相当高,发出了诸如“怎么感觉这个短剧和别的不太一样啊?”的感慨。目前,仅5集的《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在抖音播放量已经达到了1.4亿,相关话题更是收获了5.3亿次播放,成为国庆期间最具讨论度的文娱作品。
(图源:抖音)
实际上,同期上线的作品并不少。在9月29日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召开的国庆档重点网络视听节目推介会上,总局发布了一个涵盖29部微短剧的片单,其中大部分都是主旋律题材。
但这些作品以及国庆之前上线的所有作品,在“主旋律+微短剧”的赛道中从未出现过真正的爆款,《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是第一个。
比起一般的主旋律作品,《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首先是在制作层面足够用心,令观众能感受到诚意。
陈晓达告诉毒眸,“不管是第四集湘江战役的战争场面,还是各种想象化的画面呈现,《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在制作上都上了一个维度,甚至可以将此视为微短剧工业化的一个标准。看得出来,这部剧在制作上实打实的花心思了。”
《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湘江战役片段
胡玉羽导演谈到了更细节的部分,“我举一个最简单的画面——运送发电机的那个战士说‘应到128人实到128人’里,导演在这里用了一个长镜头,然后出现了127个灵魂,镜头环绕最后定在一个人的特写上。这一部分从特写开始,到特写结束。让我非常感慨,原来微短剧的拍摄一样可以很高级,一样可以有电影感。我也很感动竟然有人会这么用心去做此类作品。”
《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另一大出圈的关键因素,是对“穿越”这一形式的巧妙使用。使得“穿越”成为了连接历史故事与当代年轻人情感的桥梁。从本质上看,这也是创作者洞察到了年轻人希望以自己的方式帮助长征,为长征贡献一份力量的朴素情感,于是采用了“穿越”的方式来填补年轻人的遗憾。
不过,这一创新形式,也让《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遇到了不少指责。从行业发展的角度看,每一个新的内容形态进行类型探索时都会遇到此类问题。
“我国庆期间看了这部剧,质量是很好,但没想到这部剧能出圈,引起能这么大的讨论,毕竟国庆期间上的主旋律那么多。但是它会遇到这么大的指摘我也是能理解的,毕竟短剧行业一直以来多是圈层性的,走下沉的。在破圈的过程中,肯定会有非议,再加上是一部主旋律,受到的审视肯定更多了。”制片人周泽对毒眸说道。
面对微短剧,广电总局的总体态度是包容支持的。在国新办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董昕这样评价微短剧,“在大家参与度这么高的情况下,还是要给予更多空间。”
《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剧照(图源:豆瓣)
而从产业的视角出发,一个基本常识是,对于不同的内容形态,适用的是不同的审查标准,电影、剧集、微短剧均有所不同。因此,当观众以正剧、纪录片的要求去审视微短剧时,自然会有许多不满因素滋生。陈晓达教授提到,“当然,对该剧创作上的瑕疵,大家完全可以各抒己见发文商榷,见仁见智探讨批评一番,但上纲上线扣帽子、要求下架,以制造舆情的形式来攻击,目前这种杀气十足的影视批评风气,对于首次试图探索题材融合的尝试是不公平的。”
从观众的角度而言,实际上微短剧虽然近两年火爆,但受众群体一直都有圈层性,而圈外观众对微短剧是存在强烈刻板印象的。
而这次《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的出圈,让相当一部分过去并不接触微短剧的群体首次“触短”。一些观众可能会由于不适应短剧的快节奏或者对短剧一贯的偏见而对它产生误解,尤其是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的截图,大部分也是脱离剧集内容语境的“审判”。
但对另一部分观众来说,《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扭转了他们此前对短剧的刻板印象。“我觉得《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对整个短剧行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它把短剧往上提了一个台阶,尤其在一些从业者和观众以往的认知里,短剧是low的,《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出现之后彻底改变了。”胡玉羽表示。
本质上,《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能面临如此多的指摘,是因为的确足够出圈、足够里程碑。或许对于每一个新兴内容形态而言,都需要经历这样一个必然过程。
微短剧能不能承载爱国情感
《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的成功,回答了行业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不是任何类型题材都有可能、有办法在微短剧中呈现?微短剧能拍主旋律题材吗?
仅以主旋律题材而言,虽此前没有出圈作品,但不论从市场环境还是用户需求来看,都是呼唤主旋律微短剧出现的。
回顾行业背景,这几年微短剧市场一直深陷同质化窠臼。战神、赘婿、暗黑、复仇等套路化的作品持续涌现。其内容特征和商业化模式又决定了微短剧产量高、制作周期短,如此一来观众审美疲劳的速率就会更快,更加需要创新的产品出现。
据《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4)》,2023年全年共上线重点网络微短剧384部,较2022年(172部)增加一倍多。
《中国网络视听发展报告(2024)》(图源:中国网络视听大会)
这样的产业环境下,需要更加多样化的题材和内容创新,主旋律就是其中切实可行的一条路径。
根据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与问卷网的数据显示,今年国庆,有24.3%的年轻人录制短视频向祖国表达热爱与祝福。留学生们的“花式告白”,和国内大学生们在抖音等平台上发布的祝福,让国旗和中国红遍布了社交网络。显而易见,这一代年轻人正展现出更强烈的爱国情怀,对主旋律作品的需求也更强烈了。
去年暑期,同为现象级作品的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可以视作一种主旋律创作。它以用物拟人的方式,唤了观众对遗失文物的怜惜之情。
《逃出大英博物馆》剧照(图源:豆瓣)
“穿越情节及部分剧情呈现或许显得稚嫩,经不起推敲,但问了身边几位看过的年轻人都很喜欢和感动,也分得清什么是历史真实和虚构,并无误导青少年之嫌,青年受众审美诉求以及那份质朴的爱国心是不是需要肯定?《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以通俗性、 日常性、凡俗性内容形式,营造青年受众的共情体验,实现了主旋律青春化的一种处理。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陈晓达表示。
从短剧市场拓展开去,其实所有内容行业近两年都在不断思考和探索主旋律叙事的新方法。
比如,从2019年开始,主旋律影像的热潮出现了一条清晰的发展脉络,先从电影市场火爆,再流转到剧集市场,涌现出了一系列如《我和我的祖国》《长津湖》《觉醒年代》《山海情》等质量又高,市场效益又好的作品。
(图源:豆瓣)
但时间线来到近两年,主旋律作品的市场表现也在降温,单纯地呈现历史故事和宏大情结的主旋律叙事方法,在如今更关心周围世界的年轻人群体中很难被吸引,市场上对应的表现是,出圈之作肉眼可见地变少。
微短剧当然有自身的优势,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如何在与主旋律叙事结合的时候“扬长避短”,成为了主要课题。比如,“穿越”这个元素目前被证明有效,在广电总局的推荐片单中,不仅有穿越回过去的,也有从过去穿越到现在的,甚至还有“穿越+无限流”的,这些都是在把主旋律精神,放置在和年轻人更接近的语境中去呈现的。
一位党史专家告诉毒眸,“《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开启了一个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少年探索、学习、传承长征精神的一个有效的路子。它能激发有志青年,自行去学习并发扬红军的长征精神,服务于今天的国家建设,我觉得会有很好的效果。”
在乎年轻观众的观感,也是该剧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尤其重视的部分。据主创透露,《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有五位编剧,一共五集的体量创作周期却比此前的微短剧长了两到三倍。第一版初稿剧本出来之后,主创团队就将其发给了公司所有的00后成员观看,看看当中的一些细节是否能打动他们。
该剧的主创团队也提到,“我们预期受众希望以年轻受众为主,如果能引发更多年龄层喜欢,我们当然是非常荣幸,更大年龄的观众本就对长征有感觉,但是年轻观众更需要看看长征内容。”
微短剧多元化发展需要什么
独木不成林,“里程碑”虽然出现了,但行业各个方向也需要匹配足够努力,才能让微短剧市场的多元化发展得以成形。其中既包括更多创作者的加入,也需要更明确的政策规范与扶持、平台监管,以及更良好的外部讨论环境。
《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不仅在内容上打了个样,也让行业看到了主旋律微短剧的市场潜力。
《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剧照(图源:豆瓣)
几位从业者都向毒眸提到,过去的主旋律微短剧难做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投资巨大,以微短剧固有的商业模式而言,很难收回成本。
“按短剧的投流模式看,跑一千多万的充值才能赚几十万。主旋律短剧很多都是大场面,精品化制作的成本更高。像《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300万投资,得跑多少才能回本呢?很少有人愿意拍的。”胡玉羽提到。
实际上,《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向所有观众免费播放,也没有任何的广告植入,这在微短剧行业内等同于“做慈善”,300万投资无法回本。
“但是这部剧1.4亿的播放量,还有近十亿的话题阅读量,太让人振奋了,这让我们看到了主旋律微短剧巨大的市场潜力。是可以投入高成本去做的。“周泽从业多年,一直想拍摄新的微短剧类型。
主创团队表示,“我们公司每年20%-30%的项目是用以推动行业发展,提升短剧格局。头部主旋律长剧有《山河情》《大江大河》,短剧有《逃出大英博物馆》,但还是太少了,我们希望每年能够拿出主旋律短剧作品,证明短剧是可以包纳各种题材的。”
对同行创作者来说,胡玉羽认为主旋律短剧的出圈也会为其带来极大鼓舞,“我在一个几百人的微短剧行业交流群里,大家都认为主旋律微短剧未来会成为一个趋势。我也一直在想,我已经拍了三年的霸总、赘婿吧?不能一直拍吧,我为什么不能有更高的情操和艺术追求?为什么不能在短剧作品里表现我的家国情怀?”
《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作为第一部出圈的作品,如果此时没有收到更包容性的反馈,而是被上纲上线“跟风”一打死的话,在陈晓达教授看来,接下来便有可能导致寒蝉效应,“当没有人会再敢将微短剧和革命历史题材去创新尝试结合在一起,那是不是大家认为微短剧应该回到霸总赘婿题材更好呢?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不管怎么样,或许《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在创作上仍有瑕疵,但应该允许它试错。”
《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剧照(图源:豆瓣)
从政策上,自去年以来,“文旅+微短剧”蔚然成风,各地都纷纷推出了自己的扶持政策,但仍需要爆款内容带动市场认知。而主旋律中的革命历史题材,刚刚起步不久,在广电总局的呼吁下,包括电视台、流媒体平台等均在发力,试图实现大小屏同播。许多行业内的头部公司,以及传统影视公司,都正在储备新的主旋律微短剧项目。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任何新生事物从产生到被接受都需要一个过程,全社会共同努力营造一个理智、客观的文艺评价机制,是最后缺的一环。
事实上,在站外的不少微博大V、影视行业从业者都理性地提出了对《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的喜爱或者批评建议,这些声音都是基于内容本身而提出的,而并非针对动机或立场进行揣测,这才是文艺界需要的合理讨论。
传统影视走过的道路,或许微短剧都要从头走一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但要先允许这团火存在。
本文来源系统网络数据抓取,如不想被抓取传播,请告知删除并停止抓取传播,谢谢
特别声明:本文为城市头条城市号作者或机构上传或电脑机器人自动采集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城市头条的观点和立场,城市头条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发布平台。
版权声明:版权归著作权人,转载仅限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来源标注错误侵害了您的权利,请来邮件通知删除chengshitoutiao@139.com,一起成长谢谢
欢迎加入:城市号,开启无限创作!一个敢纰漏真实事件,说真话的创作分享平台,一个原则:只要真实,不怕事大,有线索就报料吧!申请城市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mp.chengshitouti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