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强,对手,明年,春节
文 | 白嘉嘉
2024年2月18日00:00,春节档正式拉下帷幕。
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总票房达到80.16亿,超过2021年的78.42亿,成为中国影史春节档新纪录。此外,393.6万场的总场次和1.63亿张的出票量也超越过去的所有春节档。
行业延续着“厮杀”的传统,只不过今年看起来要更加惨烈。
2月10日上映的8部春节档电影已经有4部(《我们一起摇太阳》《黄貔:天降财神猫》《红毯先生》《八戒之天蓬下界》)官宣撤档,它们加起来只占总票房的2.3%。
剩下的4部电影里,贾玲的《热辣滚烫》再次交出了一份令市场惊艳的成绩单,以27.23亿票房的成绩领跑春节档。韩寒的《飞驰人生2》紧随其后,囊获24.03亿票房。
让人惊讶的是,张艺谋的新片《第二十条》虽然收获了罗翔、法山叔等法律专业人士的好评,票房表现却不尽如人意,只有13.42亿,被长年“闷声发大财”的《熊出没》(13.92亿)牢牢压制,只能屈居第四。
对观察者来说,今年春节档有许多值得关注的地方。譬如,创新高的总票房背后,关键因素是什么?一半电影选择撤档重映,它们的考量又是什么?要知道赢家通吃是电影行业的传统。
而最值得追问的问题还在贾玲身上。作为新人导演,两度参与春节档都收获颇丰,观众到底爱她什么?又能给行业带来什么启示?
先泼一盆冷水。虽然80.16亿的春节档总票房史无前例,但含金量却未必有想象中那么足——更像是凑出来的。
为什么这么说?
对电影行业来说,今年的春节档实际比往年多了两天。
第一天很好理解。今年的春节假期有8天,比往年多一天。数据上,也正是在这多出来的一天,总票房从73亿左右增长到了80亿以上,超过2021年。
另一天的增量来自于春节档起算日期延后。
过去,春节档的起算日期基本是除夕。一般情况下,人们不会外出看电影,不仅不是观影高峰,甚至是低谷。而今年的春节档,起算日期则是从正月初一开始,从电影消费的角度来看,晚一天显然比早一天划算得多。
正是这多出的两天有效时长,将从票房推上了80.16亿的高峰,如果将2023年和2024年春节档的总票房分别除6和8,实际上2023年的日均票房更高。
对照当年的票房数据,事实也确实是如此。除了情人节将单日票房拉到了12亿,初一到初六的日均票房均低于2023年。
数据来源:猫眼专业版,财经无忌制图
正如前文所说,电影行业一贯赢家通吃。盘点2021年到2023年春节档的票房分布,冠亚军占总票房比重分别为80.56%、64.35%、70.05%,而总票房分别为78.42亿、60.35亿、67.58亿。换而言之,总票房越高,票房集中度越高。
产生这种现象的逻辑也很好理解,只有好电影才能通过观众实现裂变式传播,院线同步根据数据调整排片率,导致强者愈强。
而今年春节档电影虽然前四的聚集度很高,但它们之间却维持着相对和睦的关系,并没有出现阶梯式下滑的现象。
数据上来看,贾玲与韩寒同属第一梯队,分别揽下了34%和30%的票房。第二梯队的《熊出没》和《第二十条》维持着不到1%的微弱差距,分别揽下17%和16%的票房。
这意味着,即便是位列第四的《第二十条》,也能为片方带来4.53亿的收益。显然,电影投资人放松荷包的理由又多了一个。
除了总票房创新高,本次春节档尤其引人注意的另一个现象是许多电影选择了撤档,甚至有人调侃今年是“撤档元年”。
撤档在电影行业并不罕见,一般是因为发行方对投放时机的选择出现了误判。
譬如本次春节档,《我们一起摇太阳》虽然叫好,但不符合春节期间大众对合家欢电影的期待,因此票房不及预期。最终选择在情人节当天退出春节档,重新定档3月30日,一个平平无奇的日子。
真正值得关注的地方在于,今年选择撤档的电影尤其多,占到了总数的50%,而且《红毯先生》《八戒之天蓬下界》均选择在2月17日(春节档最后一天)撤档。
因此不禁令人好奇,为什么他们笃信春节期间没有得到消费者的青睐,在另一个时间段就可以?要知道,这已经是《红毯先生》第二次撤档了。
或许“分线发行”是他们做出撤档决定的底气。
过去,中国电影市场多采用“分账发行”的模式,也就是影片在全国统一上映,前后期院线分别根据影片质量、特点和票房表现、观众口碑进行排片。
这种模式的弊端在于,影院基本没有进行差异化经营的可能,同时叫“好不叫座”的电影团队难以生存。
因此,业内逐渐开始尝试一种叫做“分线发行”的模式,简单来说,就是片方可以依据院线和影院开出的条件进行从中选择并交易。
然而,在春节档正式拉开帷幕前,分线发行的弊端却被暴露了出来——电影大厂可以利用市场地位,强行增加排片率,使自己处于竞争优势的一方。
此前某院线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如果按照个别影片发行方提出要求,剩余的几部影片只能分最后的12%的排片率,不管热度高不高,都只能陪跑。
恶性竞争最终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共同抵制。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和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紧急发布简讯,要求春节档期间“任何单位或组织都不能利用市场支配地位干预包括电影排片在内的市场经营活动,对各市场主体正当的经营活动做出限制性安排。”
虽然春节档的影片宣发最终回归到了分账发行模式,但从背后电影厂商的明枪暗箭中也可以感受到,分线发行模式确实能够有效拉升电影曝光率。
换而言之,放在春节档期间,《红毯先生》、《我们一起摇太阳》背后的出品方和发行方或许难以在资本的角逐中杀出重围。但换一个竞争不那么激烈的时间点,他们很有可能基于分线发行的模式,与院线达成更优渥的合作条件,通过细水长流的方式慢慢回笼成本,甚至翻红。
当然,前提是对影片质量有足够的信心。因为一旦战线拉长,节庆气氛消退,就只有观众的口碑能带来票房。
从这个角度来说,春节档几部电影撤档,反映的反而是中国电影市场正在呈现越来越强的包容性。有了分线发行模式托底,小制作但精良的影片大可以勇敢地去黄金档碰运气,成绩不及预期再退居二线。
国内等待春节档票房最终成绩的时候,AI领头羊OpenAI再一次给世界带来了科技震撼。巧合的是,这次新推出的视频生成工具Sora,恰好被认为将给影视行业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
简单来说,Sora可以分析、理解用户输入的文字,生成相应的视频。虽然依旧能从演示视频里找出一些不合常理的地方,但已经摸到了商用的门槛。
尤其是在对比一年前生成视频的质量之后,许多人相信,“输入一本书,生产一部大片”将在3到5年内成为现实。
彼时,我们还需要所谓的专业导演和演员吗?被业内人士视作电影工业标杆的大制作(例如《流浪地球》《封神》),又将走向何方?
今年春节档或许能对这个问题给出一些答案。
许多人,甚至贾玲的粉丝都认同,《热辣滚烫》并不是一部十分成熟的电影作品,前半部分情节平缓,故事吸引力不足,但这些缺陷并不妨碍它成为观众的最大公约数。
或许可以这么理解,观众期待的并不是看一场精彩绝伦的电影,而是通过电影来见证小人物改变自我的勇气和努力。一个真实的“小人物”,是重中之重。
从《热辣滚烫》在网上发酵的路径中就可以看出来。
在电影上映之前,贾玲曾发过一条微博和大家问好。行文提到,《热辣滚烫》并非是一部讲述减肥的电影,而是“一部讲述善良的人如何爱找到自我,学会爱自己的电影”。
但在微博热搜上,“减肥”相关词条仍占据了最大的比重。大多数人认识这部电影的初印象,仍是贾玲的身材对比照。
换个角度,大众从《热辣滚烫》的诸多场景中选择“减肥”作为发朋友圈或是安利给朋友的关键词,本就是在寻找小人物共性的过程——虽然可能没办法一年瘦100斤,但很多人都能在这条路上看见自己。
越小,越真实,观众就越容易从中找到共鸣。而贾玲实实在在减了100斤这个事实,则比任何情节设计都让观众的共鸣合情合理。
事实上,韩寒的《飞驰人生2》获得成功也基于类似的逻辑。虽然(电影)前半部分表现平庸且混乱,但后半部分的赛车画面是世界级震撼。
而后部分的惊艳,毫无疑问与韩寒从“书生”转行“车手”的亲身经历有关。
回到最初的问题,随着AI工具愈发成熟,我们还需要专业的导演和演员吗?
当然需要,但专业的定义不再是技巧性的镜头语言,而是专业的“生活家”,真正参与电影里的“小人物”同呼吸共命运。未来的电影艺术也只有不断向人的方向挖掘,才能走出与机器截然不同的价值之路。
事实上,真正一流的导演早已做出了行动。卡梅隆用技术再造了一个名为潘多拉的科幻世界,而讨论的母题,依旧是环保、种族、身份等人类思考已久,却仍未找到答案的问题。
有人说,科幻电影是对现实的推演,但严谨的推演往往从最基础的公理开始。
要演/导一个瘦了100斤的人,就要瘦100斤——这就是贾玲通过《热辣滚烫》给出的第一条公理。
本文来源系统网络数据抓取,如不想被抓取传播,请告知删除并停止抓取传播,谢谢
特别声明:本文为城市头条城市号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城市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城市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版权声明:版权归著作权人,转载仅限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来源标注错误侵害了您的权利,请来邮件通知删除chengshitoutiao@139.com,一起成长谢谢
欢迎加入:城市号,开启无限创作!一个敢纰漏真实事件,说真话的创作分享平台,一个原则:只要真实,不怕事大,有线索就报料吧!申请城市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mp.chengshitoutiao.com。